280 第280章(第2页)


    后世诗人们写了那么多优美却悲切的词句,描绘玄宗悲悼这位爱妃,却无人提及皇帝是否迎回贵妃遗骸,葬在自己身侧。
    他天性不会说谎,终于只能答了,“史书上并无记载”
    这几个字。
    《旧唐书》中对贵妃的结局只有寥寥数字记载:玄宗自蜀中返,曾令中使祭奠,并密令改葬他处。
    石咏在香囊的要求下,复述了史书所记,室中沉默了许久,半晌,才有低低的泣声传来。
    虽然不是什么号啕痛哭,只是这等无声饮泣,却更叫人觉得悲从中来。
    直到石咏躺下,在榻上小睡片刻的同时,都能听见香囊低低的啜泣声。
    第二天他起身,不知另外两位是怎么安慰的,香囊那里,已经不再哭了。
    然而武则天的宝镜却破天荒地再次提出,要随着石咏出门,到街上去看看街景。
    石咏正巧要送喻哥儿去学塾念书,当下便应了,怀里揣了宝镜,一手提了弟弟的书箱,一手牵了喻哥儿,出了红线胡同,往椿树胡同过去。
    待送了喻哥儿去了学塾,石咏怀揣着宝镜,在琉璃厂大街上逛了逛,立在一家茶馆门口听里面说书先生说了几句书,忽听怀里宝镜开了腔:“朕实在是太憋闷了……”
    什么能让这位女皇的魂魄如此郁闷的?
    “以临淄王的性子……哼哼!”
    宝镜依旧以武皇的口吻说话。
    石咏这才记起来,武皇在位的时候,因废了睿宗李旦,皇孙李隆基因此被降爵,封为临淄王。
    所以武皇会用“临淄王”
    称呼她这个孙子。
    “马嵬坡兵变,背后煽动之人,世人多猜是太子吧!”
    宝镜悠悠叹出一句。
    石咏应了是。
    后世的主流看法是,马嵬坡兵变,背后主使是太子李亨,执行者是领兵将领陈玄礼。
    也有人认为是士兵自发所为,被太子李亨所利用。
    “朕却猜这件事,真正合着是临淄王本人的心意!”
    石咏听了这话,在光天化日之下,竟觉得背后隐隐发寒。
    “诛了杨氏一族,去了叛军‘清君侧’的口实,诛杀丞相,缢死贵妃,这根本就是临淄王本人的意愿吧!”
    武则天称帝的时候,玄宗李隆基不过是未及弱冠的少年,但是武皇却对他的心性多少有些了解。
    更要紧的是,两人都是精明的政治家,知道趋利避害,武皇更大可能是基于自己的帝王之术,以此来判断,身处这样的危机,一名帝王,究竟会做出什么样的决断。
    然而石咏却听得遍体生寒,炎炎夏日的艳阳也并不能让他感受到什么暖意。
    说好的,在天愿作比翼鸟,在地愿为连理枝呢?
    原来这世所称颂的爱情背后,竟然也只是算计与利益?
    此刻石咏心里唯独只有八个字:珍爱生命,远离皇权。
    “朕这话,不能在玉环面前说,”
    宝镜放缓了语气,“但是却必须让你明白!
    世上的事,有时就是这副样貌。”
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