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6 第406章(第2页)


    石咏因此对这个“陆爷”
    印象还不错。
    石咏谢过白老板,带着咏哥儿,随着杨掌柜,沿着琉璃厂大街,拐进椿树胡同,走不多远,便听见院墙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。
    这可比那天在石家族学外面听见的嘈杂吵闹要好多了。
    石咏倒是没想到,在那样热闹的琉璃厂大街背后,竟然有这样清净读书的去处。
    “我先跟你打个招呼。”
    杨镜锌背着手,一面走,一面说,“这位姜秀才教书,说好的人觉得非常好,也有人觉得他不怎么样的。
    我只做个引见,具体如何,你们哥儿俩自己定夺!
    对了,姜秀才那里,他也要看眼缘的。”
    石咏一听,也觉得好奇,这位姜夫子,竟然还能是个毁誉参半的人物?
    杨镜锌继续:“对了,他要的束脩也贵些,启蒙是一两银子一年,读‘书’是二两,‘经’是三两。
    这个比别的馆都要贵些,你们要有些心理准备。”
    喻哥儿在一旁听得云里雾里,石咏却在心里飞快地算开了。
    时人一般都是四五岁启蒙,七八岁读完“四书”
    ,再花上个几年时间读完“五经”
    ,学习八股制艺,便能参加科考了。
    如此算来,喻哥儿要读到能考秀才的地步,光在这束脩上,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。
    但若是喻哥儿聪明,学得顺利,在二十之前能考中生员的话,就有机会能考进八旗官学。
    进了八旗官学,再往上进学考试,相对会容易些。
    说话间三人就到了小院门口,杨镜锌敲敲门,就有门房模样的人过来开了门。
    杨掌柜大约是熟人,而且事先打过招呼,他们很快便进入了院子里。
    刚才石咏在外面听见的朗朗书声,就是从这间院子的正厅堂屋里传出来的。
    读书的,大多是十岁上下的孩子,比喻哥儿大了不少。
    喻哥儿见了,再没有在家时候那一副皮猴样儿,反倒往哥哥身后缩了缩。
    里面姜夫子迎了出来,先与杨镜锌见礼,转过来望着石家兄弟俩。
    喻哥儿往哥哥身后躲了躲,探出半个头,乌溜溜的一对眼正望着和蔼的夫子。
    石咏心里叹气,知道喻哥儿积习不改,对陌生的人和事总喜欢这样躲起来“暗中观察”
    。
    “这就是石喻吧!”
    姜夫子大约三十五六岁的年纪,见到喻哥儿既好奇,又有些害羞的样子,当即探身弯腰,冲着喻哥儿笑着指指自己:“我姓姜,他们都管我叫姜夫子!”
    石咏在旁,一下子感受到了这位夫子的不同:这位夫子竟然一点儿都不凶,看上去没有多少为人师表的……严厉。
    可是不凶的夫子,学堂里的皮猴都皮起来的时候,夫子又怎么压得住?
    “你叫什么?”
    姜夫子非常柔和地问。
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