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7书吧 www.67shu.net,最快更新万历明君最新章节!
96第95章 阴风晦冥,恶贯祸盈
第95章 阴风晦冥,恶贯祸盈</p>
烈日当空。</p>
陆续有中书科舍人,热汗涔涔,一路小跑着,从西苑赶往各部司。</p>
似乎受到今日紫禁城中氛围的感染,几人的面色,都颇为急切。</p>
各自捏着六科抄录好的诏书,脚下生风。</p>
内阁如今在西苑与皇帝议事,直接议定当票,中书舍人、六科现场制诰。</p>
震怒急迫到这个地步,不知多少人眼巴巴盯着看。</p>
自钦差命案入京那一刻开始,就注定了京城的局势沸腾,沉渣泛起。</p>
公门之中消息,只要经由正经程序,无论如何都是瞒不住的。</p>
更何况还是由地方传上来的。</p>
各部堂司,今晨几乎都在暗中议论此事,哪怕在各堂官的约束之下,仍然私下聚起,悄悄谈论。</p>
但因为各自知道一鳞半爪的,拼凑起来难免失真。</p>
言语之中,更是不乏杜撰夸大。</p>
有说什么上千精锐,冲进布政司衙门,将一省之长砍杀。</p>
亦或者什么地方上已然有贼众啸聚称王,扯旗造反云云,说得有鼻子有眼。</p>
尤其是在值内阁诰敕房中书舍人、制敕房中书舍人,行色匆匆,更渲染了这种紧张的氛围,也似乎佐证了围观官员们的猜测。</p>
诏书都是发往吏部、都察院的。</p>
但六科抄录发往各部各司的,自然也不会少。</p>
礼部尚书张四维正在内阁议事。</p>
诏书自然送到了右侍郎诸大绶手中。</p>
他惊愕地看着手中的诏书。</p>
这几道诏书一道比一道激烈!</p>
先还只是查案。</p>
“命巡按御史舒鳌,汇查汤宾、张楚城遇害前后事,整理详细后上奏。”</p>
而后则开始问罪。</p>
“以临湘县矿贼事、牛角尖水贼事,革职囚拿洞庭守备丘侨、巡江指挥陈晓、兵备佥事戢汝止三人,待候审问!”</p>
微末小官,不足以让中枢的人多看一眼。</p>
但接下的却是直指封疆大吏!</p>
巡抚赵贤与布政使陈瑞的诏书一并送到,现在就在诸大绶的手中捏着。</p>
内容更是无比激烈。</p>
“以湖广矿徒聚党上千,杀官造反,肆无忌惮,是可忍孰不可忍!?有右佥都御史兼湖广巡抚赵贤,既任兵戎之寄,殊无先事之防,贻害地方,悔之晚矣!勒其即刻回京,以待究治!”</p>
“湖广地方,贼寇猖獗,此必政事不修,姑息养奸,致令民生凋敝,遂有叛乱之患!有湖广右布政使陈瑞,尸位素餐,庸碌无为,实难辞其咎,勒其即刻戴罪回京!”</p>
一位巡抚,一位布政使,丝毫颜面都不给,直接勒令回京,等着治罪,可见皇帝跟内阁的雷霆震怒!</p>
不过,诸大绶的惊愕,并不在于问罪巡抚和布政使。</p>
虽说,二人都是去年年底才去的流官,也就半年时间,牵扯不会有多深,更像是能力不足,控制不住地方——毕竟地方板结之深,可见一斑。</p>
但是,这个时候了,但凡有点嫌疑的人都不能放过,内阁和皇帝有这态度,才是正常。</p>
他惊骇的,是罪名——杀官造反!?</p>
内阁诸位辅臣,在承光殿究竟与皇帝谈论了什么!</p>
竟然真要按这种罪名瓜蔓牵连!?</p>
诸大绶忍不住拿起诏书,快步来到左侍郎马自强的值房里:“体干。”</p>
马自强也正在看六科方才抄录过来的诏书,瞥了一眼就明白诸大绶为何而来。</p>
他抬起手虚按了一下:“端甫稍安勿躁。”</p>
诸大绶仍是抑制不住的不安:“体干,现在造反这罪,还只追到匪徒,可要是真查出什么,恐怕真就是一场腥风血雨!”</p>
罪名的定性太重要了。</p>
要是群盗之类的罪名,那就能先结案,等查出谁再慢慢算账,大不了事后按个别的罪名。</p>
这也可以防止真的是巧合,或者查出来的人不愿意深究。</p>
但如今一上来就是谋反,这是丝毫不留余地了!</p>
无论如何,都要一查到底!无论查到谁,都绝不容情!</p>
好激烈的行事!</p>
马自强闻言,摇了摇头道:“恐怕,要的就是一查到底,此事,也该有一场腥风血雨。”</p>
谁还没个下到地方的时候?</p>
朝臣都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,甚至大多都是有过巡抚地方的经历。</p>
内阁辅臣手下一大票门生故吏,更是不乏地方督抚、三司主官,此事一生,无不义愤填膺——万一自己也遇到这种怎么办?</p>
几位阁臣受到的压力可想而知。</p>
更别提还要考虑到事后影响。</p>
这种事要是放任,以后都有样学样,政令就别想出京城!</p>
往后度田,改税,是不是都得拿钦差祭天!?</p>
无论怎么考量,刺客政治这种事情,必然要倾力扑灭。</p>
一开场就定性是谋反,反而才合情合理。</p>
诸大绶不无担忧道:“不是该不该的问题,就怕狗急跳墙,致使地方糜烂。”</p>
要是态度缓和留有余地,多少也能起个麻痹的效果。</p>
届时也可以抽丝剥茧,稳定局势的前提下,再逮问罪魁,到那时候,要抄家灭门,也可随心所欲。</p>
反而怕就怕在一上来就行事激烈,真把人逼得扯旗造反,遗患无穷。</p>
马自强听了同僚的话,手上的动作一停。</p>
他抬头看了一眼诸大绶,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:“端甫或许还不知道。”</p>
“在陛下让内阁诸辅臣去承光殿议事之前,先见了掌宗人府事驸马都尉邬景和。”</p>
他作为张四维的儿女亲家,晋党中坚,消息比诸大绶自然灵通不少。</p>
诸大绶一怔:“邬景和?”</p>
话一出口,他立马后知后觉!</p>
掌宗人府事!湖广的事,皇帝却把宗人府叫去,必然不是无的放矢!</p>
这是真有瓜葛,还是单纯要往这个方向牵连!?</p>
马自强点了点头:“所以,造反这种罪,过了这个村,或许就没这个店了,这位陛下,心黑着呢!”</p>
他心在晋党,不在局中,反而看得更清楚。</p>
罪名的定性,是表态用的。</p>
而湖广值得皇帝和内阁这般表态的人物可不多。</p>
士绅、武夫,甚至轮不到罗织罪名的地步,无论是群盗,还是造反,都没什么区别。</p>
反而是封疆大吏、以及宗人府上挂号的某些人,才值得一上来就表态,不留回旋的余地。</p>
诸大绶若有所思。</p>
正在这时,一名小吏敲开了房门。</p>
见两位侍郎都在,正好省了一趟,开口说道:“二位部堂,陛下召顺天府尹孙一正入宫了。”</p>
两人齐齐一惊,互相对视了一眼。</p>
……</p>
从午门进入皇宫,距离西苑有好长一段距离。</p>
孙一正跟在李进身后,扭头看了看周围。</p>
见得四下无人,才从袖中掏出一锭黄金,贴近李进,将黄金往李进袖子里塞。</p>
“公公,孙某不让您为难,您且告诉我,陛下召见是所为何事便是。”</p>
内臣领着锦衣卫的人上门,直接半强迫式地将他领进宫,换谁来能不惶恐?</p>
最令人提心吊胆的,还是不知道究竟什么缘故!</p>
贪腐?</p>
不是说万历元年以前的事既往不咎吗?</p>
后来虽然又小拿了一些,但也不至于大动干戈。</p>
或者被弹劾了?</p>
那也应该是让他上书乞罢,而不是召他入宫啊。</p>
别是给他送礼的湖广贵人,真与此事有牵扯吧……</p>
想到此节,孙一正更是忍不住自己吓自己。</p>
心想现在要是能花点碎银,买个心里踏实也是好的。</p>
这才一个劲将金锭往面前这太监手里塞。</p>
在李进悄悄将金锭收入袖中之后,孙一正终于是长出一口气。</p>
果然,没有不贪财的太监。</p>
他悄声问道:“公公,陛下召我入宫,究竟什么缘故?”</p>
正当他以为李进要跟他交头接耳的时候,只见李进快步往前,跟他拉开了一段距离。 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。</p>
孙一正一愣,旋即反应过来。</p>
狗太监,好胆!</p>
自己这个顺天府尹,好歹也是小九卿!竟然这样诓骗自己!</p>
孙一正心中暗恨,但这个节骨眼却也无可奈何。</p>
被诓骗的怒意再加上皇帝心意未卜的忧虑,更让孙一正烦躁难安。</p>
在这种煎熬的心情下,孙一正跟着李进一路来到了承光殿。</p>
刚被李进领着走进承光殿,还未看到人,就能听到皇帝稚嫩却洪亮的声音。</p>
“朕将大政托付给了内阁,此事自然也不例外,诸卿直接荐人吧。”</p>
孙一正放缓了脚步,悄悄抬起头看了一眼。</p>
只见皇帝身着常服,正背对重臣,摆弄个屏风。</p>
三位内阁辅臣,以及代杨博签署内阁事务的礼部尚书张四维,站成一排,正对着皇帝,躬身揖礼。</p>
旁边还有值万寿宫中书舍人郑宗学,奋笔疾书。</p>
翰林院检讨沈鲤,正在屋内默默摆弄奏疏。</p>
孙一正被太监嘱咐站在末尾,便径直离去,颇让人有些手足无措。</p>
殿内众人也并未理会孙一正,连投来多余的目光都欠奉。</p>
只听张居正沉声道:“可升湖广副使徐学谟,为湖广右布政使。”</p>
孙一正埋着头,看着张居正的背影,他倒是知道,徐学谟是受了张居正的提拔,才复起到湖广按察司。</p>
以至于在这场风暴中也没被怀疑,置身事外。</p>
只不过,这样轻易置身事外也就是罢了,还加官进爵,未免也太过分了。</p>
心中冷哼一声。</p>
当初他也是区区参议,为了从升官,捐出了数万白银,私下送了十万,才得了杨博青眼,提拔为参政。</p>
那份“三晋士民,各捐财力,修筑城池堡寨六百馀座”的表彰,他还挂在家里大堂上呢。</p>
如今这么轻易就扔出去一个布政使,也不知道徐学谟送了张居正多少。</p>
他正估摸着布政使的价格,又听到次辅高仪开口道:“湖广巡抚,不妨由梁梦龙为之。”</p>
孙一正再度心底鄙夷这些内阁辅臣。</p>
梁梦龙如今是河南巡抚,此前就说,要以海运升俸一级,距离封疆总督,乃至步入中枢也就差半步了。</p>
如今多半是没送钱,又被扔去了湖广,踩这个雷。</p>
届时得罪了太多人,还能不能再进一步就不好说了。</p>
孙一正胡思乱想,并非无因。</p>
他只能用这种方式来消减他的烦躁,因为一旦停止思考,就忍不住要被巨大的不安淹没。</p>
皇帝再度开口道:“就按诸卿说的罢,巡抚跟布政使定下来便可,其余容后再议。”</p>
正在这时,朱翊钧说完这句,看向了孙一正。</p>
“孙卿来了啊,湖广的事,要朕给你解释一番吗?”</p>
孙一正汗毛一竖,面上却收敛神情,严肃道:“陛下,李公公来的路上已经知会过微臣了!”</p>
朱翊钧点了点头:“朕昨夜问过了曾在湖广任参议的温纯,他说彼时你在湖广任布政使,个中情弊,你最是熟悉。”</p>
“孙卿可有事要教朕?”</p>
孙一正心中惶然不已。</p>
果然是湖广的事找上门了!</p>
他都走了一年两个月了!怎么还揪着他不放!</p>
此时孙一正不敢怠慢,连忙道:“陛下,臣当职时,河清海晏,百姓安居乐业,从未发生过贼匪攻打县衙之事!”</p>
朱翊钧缓缓将一道奏疏翻开,听不出意味地开口道:“是吗?”</p>
“那地方私铸铜钱、兵甲,孙卿知否?”</p>
孙一正收摄心神,不让自己神色露出破绽:“陛下,臣在湖广也不到两年,私铸之事,过于隐蔽,臣实不知。”</p>
皇帝这样问了,显然知道什么。</p>
自然不能直接说没有,只能推说不知。</p>
话虽如此,孙一正面上淡然,但他此刻后背已经渐渐开始沾湿,整个人都透着不安的气息——皇帝是有备而来!</p>
朱翊钧点了点头:“隆庆五年九月,以湖广水灾,我皇考诏许改折湖广武昌汉阳荆州等府漕粮之半,并发赃赎银及仓粮赈灾。”</p>
“这事是孙卿总览的吧?”</p>
孙一正面色一变,艰难地点了点头。</p>
朱翊钧继续说道:“孙卿为了百姓方便兑付,特意将银两、仓粮换成了铜钱发给百姓,不愧是肱股之臣,老成善举让朕欣慰。”</p>
他突然冷冷开口:“谁的铜钱!”</p>
孙一正身体一个哆嗦。</p>
但并没有乱了方寸,将事先想好的答案抛出:“是……是向地方富户购入的。”</p>
朱翊钧点了点头,出奇得没再追问。</p>
转而翻开另一道奏疏,不徐不疾继续道:“隆庆四年十月,伱初到湖广上任。”</p>
“有知府、县令跟布政司反应,有人私自围山开矿。”</p>
“你说会上奏中枢,以待圣裁,可朕翻遍了六科,也没找到你的奏疏。”</p>
“孙卿,奏疏呢?”</p>
孙一正低下头,让人看不清脸色,凝噎道:“彼时事务繁重,或许……或许是臣遗忘了”</p>
朱翊钧点了点头,算是认可了这个说法。</p>
他再度翻开一道奏疏:“去年四月,武冈州两伙匪盗厮杀火并,兵甲齐备,巡抚衙门报上来后,是下到你的布政司衙门处置的。”</p>
“听说,最后你将人都放了?”</p>
说到这里,朱翊钧摆了摆手:“放了就放了罢,不过,收缴的兵甲也被‘回购’了,此事,你知是不知。”</p>
孙一正一言不发,似乎已经充耳不闻。</p>
щшш ●tta n ●¢ o</p>
朱翊钧摇了摇头,轻声道:“朕听闻,此前一度有富户上门,到你府上赠送金银。”</p>
“今晨,此人还到顺天府衙寻你,问你临湘县一案,中枢的态度。”</p>
说道这里,他收敛了所有表情,居高临下看着孙一正:“孙一正,听闻你与汤宾有嫌隙,此案,跟你有关没有。”</p>
说道这里,孙一正终于挨不住。</p>
他噗通一声跪倒在地:“陛下,此案决计与我无关!”</p>
“只纵容私开矿山,散布私钱,包庇下人,与臣稍稍沾边!”</p>
“臣哪里敢参与火烧钦差这种事,陛下,臣冤枉啊!”</p>
朱翊钧终于勃然大怒,甚至按捺不住怒火,直接一脚踹向孙一正:“现在承认你沾边了!”</p>
张居正眼疾手快,连忙给矮身给皇帝抱住:“陛下,注意仪态。”</p>
朱翊钧稍微消气。</p>
孙一正连滚带爬回来:“陛下!臣也是身不由己啊!”</p>
朱翊钧正在掸下摆,闻言霍然转头。</p>
目光锐利,死死将孙一正钉住:“谁让你身不由己了?”</p>
孙一正声泪俱下:“陛下!此事何止千人百人在为!”</p>
“下到富商土豪,皂衣小吏,上到三司衙门,勋贵宗亲,人人都在赶着臣走啊!”</p>
见皇帝死死盯着自己,目光阴狠一言不发。</p>
他面色难堪:“陛下,开矿之事,半个都指挥使、一应卫所,凡有条件的都在干。”</p>
“铸币之事,当地土豪乡绅,乃至百姓,无不参与其中。”</p>
朱翊钧走到近前,蹲在孙一正面前,看着这个死死不肯松口的顺天府尹。</p>
收起了最后的耐性:“最后朕再问一遍,是谁让你身不由己。”</p>
孙一正嘴巴微张,又缓缓闭上。</p>
看了一眼皇帝的神色。</p>
埋下头,语气艰涩地开口道:“臣实不知,只知,出面牵头的,是岳阳王府辅国中尉,朱英琰。”</p>
说完这句,他终于泄去所有力气,瘫软在地。</p>